茂名木偶戲

作者:
來源: 化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摘要:茂名市木偶戲按木偶形體和操作技術不同,分為杖頭木偶戲,布袋木偶戲和提線木偶戲。據記載,南朝元嘉三年(426),杖頭木偶戲從中州傳入化州,元朝傳到我市各地。明萬歷年間,隨著閩南人向粵西移居和經濟 ...
茂名市木偶戲按木偶形體和操作技術不同,分為杖頭木偶戲,布袋木偶戲和提線木偶戲。據記載,南朝元嘉三年(426),杖頭木偶戲從中州傳入化州,元朝傳到我市各地。明萬歷年間,隨著閩南人向粵西移居和經濟文化的交流,布袋木偶戲傳入粵西,逐漸演變成電白,化州等地的“扁擔戲”,后與杖頭木偶戲結合形成單人木偶戲,布袋木偶已不單獨存在。
杖頭木偶戲俗稱“鬼仔戲”,按木偶戲班的人員及裝備分為:小班,即單人木偶戲,由1名藝人表演;中班,3至4人;大班,10至15人。一班木偶戲有30多個木偶頭像,分生、旦、凈、丑、武生、須生等角色。演出時以鑼、鈸、鼓、木魚等打擊樂配合出場和過門,藝人按角色行當不同的表演程式和動作表演,唱出男、女、老、少不同的聲音和各種角色行當的語言特色。木偶戲的唱腔是在當地流行的山歌調基礎上演變而成。
“文化大革命”中茂名市的木偶戲基本停演、直到1978年才迅速恢復和發展。
經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州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