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7dfzh"></menuitem>

<p id="7dfzh"><output id="7dfzh"><menuitem id="7dfzh"></menuitem></output></p>
<p id="7dfzh"><delect id="7dfzh"><menuitem id="7dfzh"></menuitem></delect></p>
<p id="7dfzh"></p>
<p id="7dfzh"></p>

<pre id="7dfzh"></pre>

<p id="7dfzh"></p>

<output id="7dfzh"></output>

<menuitem id="7dfzh"><output id="7dfzh"></output></menuitem>

<pre id="7dfzh"><output id="7dfzh"><delect id="7dfzh"></delect></output></pre>

<pre id="7dfzh"><output id="7dfzh"></output></pre>
<pre id="7dfzh"></pre>
<p id="7dfzh"></p>

<pre id="7dfzh"><output id="7dfzh"><menuitem id="7dfzh"></menuitem></output></pre><p id="7dfzh"><output id="7dfzh"><menuitem id="7dfzh"></menuitem></output></p>
<p id="7dfzh"><delect id="7dfzh"></delect></p>

<pre id="7dfzh"><output id="7dfzh"></output></pre>
<pre id="7dfzh"><output id="7dfzh"></output></pre><output id="7dfzh"><delect id="7dfzh"><menuitem id="7dfzh"></menuitem></delect></output><p id="7dfzh"></p><pre id="7dfzh"></pre>

<p id="7dfzh"></p>

<p id="7dfzh"></p>

從羅州到化州:化州得名由來

作者:陳醉 來源: 化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

化州,是一個歷史地理概念?;莸靥帍V東西南部的鑒、羅、陵三江流域,是歷史上地理區劃州、路、府的名稱。一千多年中由高興縣、羅州縣、羅州、石龍縣、石龍郡、南石州、辯州、勛州、陵水郡、化州路、化州府、化州,而在宋、元、明、清轄石龍、吳川、石城等縣。

化州作為嶺南古邑,具有1593年的建制史,是鑒江流域行政建制最早的地區,也是漢俚民族融合最早的地區。歷史上的化州行政建置經過多次變遷,區域位置變化較大,造成了對化州歷史分期研究的困難。然而,不管區域范圍的擴大或是縮小,化州是獨立的行政建置還是隸屬于象郡、合浦郡、廣州高涼郡、容管、慶遠府、高州府、湛江地區、茂名市,而其地名的演變是有史可考、明辯清晰的。通過對化州地名沿革、演變的梳理,分清化州地名出現的順序,可以從中了解化州地名得名的緣由,對于了解化州本地自然與社會的變遷、理清化州歷史脈絡、增強化州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化州歷史沿革 化州在地理上雖然和中國連成一片,但在三王五帝之時,化州并未納入中國的版圖,屬百越之地,被稱之為“蠻夷之地”。秦并天下,威服蠻夷,始開嶺外,置南海、桂林、象郡,化州屬象郡。至秦二世時,陳勝、吳廣作亂,豪杰叛秦相立。秦已滅,趙佗即擊并桂林、象郡,自立為南粵武王?;菰谀匣浳渫踮w佗治下的南越國又過了近一百年。 至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遂滅南越王趙佗,分置儋耳、珠崖、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九郡,化州屬交址刺史部。 西漢時期,化州屬交址刺史部合浦郡高涼縣。 東漢時期,東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合浦郡分立高興郡,高興郡在化州境。靈帝建寧元年(168年)高興郡為高涼郡,旋廢,今化州境屬交阯刺史部的高涼縣。獻帝建安八年(203年)改交州刺史部為交州,今化州境屬交州的高涼縣。建安十五年,分交州為交、廣兩州,今化州境屬廣州的高涼縣。 三國時期,建安二十五年(230年)吳分漢高涼縣立高涼郡,后又立高興郡,俱屬廣州。 西晉時期,今化州境屬高涼郡高涼縣。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宋將檀道濟在陵羅江口筑石城,置羅州縣,屬廣州高涼郡。宋于今化州境復置高興郡,旋廢。齊再置高興郡,郡治所在高興縣,屬越州??ぽ牭貫榛菽喜考皡谴?、廉江全境。梁大同初置石龍郡、石龍縣。又升羅州縣為羅州,置刺史,領石龍、高興二郡,轄境為化州、吳川、石城全境,現在的高州西南部及廣西博白、陸川、北流接壤地帶。州、郡治所均在今化州城東北舊城嶺。陳沿梁制不變。 隋朝時期,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廢高興、石龍二郡,以州統縣。羅州領石龍、吳川、茂名三縣。大業三年(607年)廢高州、羅州、立高涼郡(郡治所在今陽江市區西三十里)。石龍縣屬高涼郡。 唐朝時期,武德五年(622年),復置羅州,治所在石龍(今化州城)領石龍、吳川、陵羅、龍化、羅辯、南河、石城、招義、靈綠、慈廉、羅肥等十一縣,屬嶺南西道管經略使。武德六年,羅州徙治石城,另置南石州,治所在石龍,領石龍、陵羅、龍化、羅辨、慈廉、羅肥六縣。此后,屬縣或省或并。貞觀九年(635年)南石州更名辯州。據《新唐書》載:永徽后(650年),以廣、桂、容、邕、安南府,皆隸廣府都督統攝,謂之五府節度使,名嶺南五管。辯州屬容管(現容縣)。天寶元年(742年)辯州更名陵水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稱辯州。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以“辨”和“汴”音近,表更名為勛州,后復名辯州。  五代十國時期.南漢,沿唐制,辯州領石龍、陵羅二縣。  趙宋時期,開寶五年(972年)廢羅州入辯州,以吳川來屬,省陵羅入石龍,辨州領石龍、吳川兩縣。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辯州改稱化州。此乃化州命名之始。乾道三年(1167年)析吳川為石城縣,化州領石龍、吳川、石城三縣,景炎三年(1278年)宋帝即位于硇洲,升硇洲為翔龍縣,化州領石龍、吳川、石城、翔龍四縣。北宋時期,化州屬廣南西路慶遠府。 元朝時期,為化州路,領石龍、吳川、石城三縣,屬湖廣行中書省。 大明時期,洪武元年(1368年),改化州路為化州府,屬廣東行省。洪武七年降化州府為州,并石龍縣入化州,石龍縣從此撤銷?;蓊I吳川、石城二縣。九年,化州降為縣,屬高州府。洪武十四年,縣復改為州,仍領吳川、石城二縣?;萆蠈俑窒螺牽h,地位在府、縣之間。 大清時期,清沿明制,化州領吳川、石城二縣,屬高州府。 民國時期,化州改為化縣。元年廢府、州,縣直屬廣東軍政府。民國二年以后,化縣先后屬廣東高雷道、南路行政區、高州善后區、南區綏靖公署、第七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 新中國成立后,1949年11月2入成立化縣人民政府初屬高雷專區,以后屬粵西行署、湛江專區、湛江地區。1958年11月化縣與吳川縣合并,改稱化州縣。1961年4月吳川縣析出,仍稱化州縣。1983年撤湛江行政區,實行市管縣,化州縣屬茂名市轄。1994年撤化州縣為化州市仍屬茂名市轄。

二、化州地名演變 地名是一種文化現象,他的出現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莸孛难葑兪请S著其建置沿革而改變的。元嘉三年(426年)南朝宋將檀道濟在陵羅江口筑石城置羅州縣,屬高涼郡,此為化州建制之始。 化州在歷史上曾出現如下地名:高興、羅州、石龍縣、石龍郡、南石州、辯州、陵水郡、勛州、化州。羅州出現的時間比較早比較明確,延續的時間較長,從元嘉三年(426年)置羅州起,到武德六年(623年)移羅州至石城縣,由羅州改南石州止,共197年?;莺翢o疑問是沿用時間最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由辯州改化州一直沿用至今。

三、化州地名由來 化州,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由辯州改化州一直沿用至今,已有1039年。至于為什么把辯州改為化州?其根據是什么?《宋史》并沒有詳細的記載?;堇弦惠呂幕?、市志人的解釋,是因州治所西南三里石龍崗有石龍勝跡,以龍能變化,故名化州。中國地名很大一部分是根據大山大河名稱或者各種傳說又或者名人來命名。石龍縣從南朝梁開始命名,到明朝初取消,歷時一千多年。據明末清初廣東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二十二鱗語》載:“化州有石龍,其首蟠州廨之左,其尾注于江中,身多竅穴。每為風潮所激,則噴沙如雪,霏霏滿空。有時鳴以一歲,鳴以二三歲,其聲隱隱,與鵝鸛同。在上如石,在西如東,有探其尾于急湍之下者,皆得古錢,或為五銖,或為開元,或古或近,或全或缺,紫碧交錯,清黃雜楦。其為數,歉不八九,盈不二十,雖百十人,各有所給?!睆那缶摹稄V東新語·卷二十二鱗語》關于石龍的記述,我們可知化州確有石龍的存在,其頭部盤踞在州府的左面,尾部伸入羅江中,有時一年鳴叫一次,有時兩三年鳴叫一次。與屈大均同一時代的化州人陳鑒在他的名篇《石龍賦》也有對石龍精彩的描述:“余產化州,家在城之北,地枕州治,厥下有石龍焉。其尾潛于江,首通于庭,不知幾百丈?!庇捎谀晟钊站?,或人為或風沙兵燹,石龍遺址早已蕩然無存。但是,單就“化”字而言,“化”既有變化的釋義,也有教化、開化、文化的意思?;菰跉v史上地位顯赫,是粵西地區漢俚融合最早的地區,也是鑒江流域行政建制最早的地區。此外,趙宋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發達的一個朝代,文人的地位很高,崇文之風盛行,化州在趙宋王朝開始改名化州,是否是因為化州是鑒江流域漢俚融合最早、漢文化最發達、民眾最有教化而得名?這有待化州有識之士的進一步考證。

四、化州區位地理與化州地名 化州地名的由來及其演變歷程實際上與化州的行政建置息息相關。行政建置的變動,本身就可以成為歷史觀察的一個角度和焦點?!霸跉v史上,地方行政單位的變動,可以只是一種行政管理的考慮,也可以是一個具有政治意義的考慮。無論出于哪一種考慮,其實都隱含著一個歷史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從地理位置變動的角度來看,也可以從本地經濟地位發展的變化和周邊地區的經濟格局變化來看,可以是一個比較宏觀的市場格局變動的反應,也可以從中看到在政治上國家怎樣理解他的基層行政組織觀念的變化,特別是一種行政空間觀念的變化?!保?)從這個意義上看,化州在歷史上行政建置上的變遷,實際上體現了中央王朝對地方管理的變化,亦體現中央王朝對地方管理政策的變動,從在化州地域設置守珠官始,再到從高涼郡分離出來,設置行政級別較高的羅州,再到吳川、石城(廉江)從化州分離出去,再到取消化州府歸附高州府,背后體現出來的是人們在化州這片土地上活躍的結果,是化州地區不斷得到開發的結果,“尤其是地名的變化,是人的行為疊加在這些地理空間上的結果”。(2) 化州地處粵西中部,東連廣州,北靠廣西,南朝南海,是連接廣東廣西的交通樞紐。明朝以前大部分時間歸廣西管轄。從嶺南整個開發歷程來看,嶺南地區的開發基本上是以廣州為中心,逐步向四周輻射。在此過程中,不管是廣東還是廣西,都屬于中原王朝的邊緣,尤其在古代,在邊緣地區設置的行政單位并非意在將邊遠地區納入管轄范圍,而是將其作為交通意義上的線和點的概念。因此,對于處于帝國邊遠地區的化州來說,中央王朝不會直接在此設立和中原一樣的出于轄區考慮的行政建置?;菰诩{入中國版圖后很長的時間內,只是設立一般的官員對化州這片土地進行管理,并沒有建制。直到到南北朝劉宋王朝的建立,出于戰略的考量,元嘉三年,由劉宋的開國功臣檀道濟帶領士兵在陵羅江口筑石城置羅州,才有建制。隨著嶺南地區的不斷開發,加之馮冼家族在化州的苦心經營,化州的行政建制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先有羅州再有南石州、辯州陵水郡、廣南西路慶遠府化州、湖廣中書省化州路、廣東省化州府、廣東省高州府化州。 化州府被取消,取而代之由高州府管轄,就體現出明朝閉關自守而內斂不思進取的思想,也是區位地理影響的結果。


參考資料: 《漢書》《后漢書》《宋書》《南史》《北史》 《隋書》 《新唐書》 《舊唐書》《宋史》 《明史》 (1) 劉志偉:《從建置沿革東莞的地理區位優勢》(2)東莞政協、暨南大學歷史系《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區域史研究》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于本網站,未經授權不得改編、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相關內容。
經授權使用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州政府網”。
分享到:
性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